十万个为什么:国民级科普丛书的 61 年历程与数字化探索

为什么会有白头发?记忆保存在哪儿?一张纸最多可以折几次?时光能倒流么?……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国民科普启蒙书,很多人的普丛第一反应都是它——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被誉为“共和国今天的年历代刷网说说赞免费一块科学基石”。

2022年,程数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字化《十万个为什么》步入61岁。可这部国民级科普丛刊并不是探索一位“老爷爷”,反而十分年青潮流,国民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,普丛在不久前更是年历紧随时尚,邀请教授学者一起拍摄短视频,程数面向少儿的字化科普读书正尝试拥抱数字化,从书本迈向短视频如何播放量上十万,探索让科学知识显得更有魅力。国民

过往

国民级科普书已满61岁
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这部国民级丛刊到底是普丛怎样来的?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将岁月的纵轴拨回至1956年。当时,年历国家发出“向科学挺进”的代刷网说说赞免费呼吁,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,一心想为孩子们出一些科普好书。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,1959年,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,从回答各类问题这一创新角度,为中学生编撰一套自然科学“百科”式问答书。

1961年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第一版出版。说起为何选择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这个书名,冯杰介绍,这个名称是借鉴了南斯拉夫科学文艺诗人伊林的科普读物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而伊林的这一书名又是取自日本画家、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·鲁德亚德·吉卜林的一个句子:“五千个在那里?七千个如何办?十万个为何?”

不过,相比只收录一些家庭科普常识的伊林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套《十万个为什么》愈发全面,第一版最初就分为数学、化学、天文气象、农业、生理卫生5册,后来,又降低了物理、地质地理、动物3册,到1962年出齐了8册,收录1484个问题,共105万字,第一版印制了530多万册。

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科普读物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。61年来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经过了6次大改版,最新的版本于2013年首发。改版过程中,不断有不合适的问题被剔除,新问题被补充降低,一些精典问题的回答也被建立更新……如今,全书已然达到了600万字,分为18卷,收录了4500个热点问题,相比第一版更新率达到了99%,截至目前累计出版发行量已超过1亿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撰了这部精典书籍,使它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。仅第六版,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画家参与编撰,韩启德教授兼任总主编,115位两院院士兼任编委。“可以说,我们是有一个‘院士天团’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。”冯杰语调里透着自豪。

新潮

尝鲜视频化智能化

按照10年一次大修订的计划,第七版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已在路上。

2021年11月,出版社注册了“十万个为何”抖音账号,选择了例如“如何给大气做CT?”“黑米为何是白色的?”“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脑部么?”等一批有趣的问题,邀请一些教授进行浅显生动的述说。

“我们的脑部在处理、接受外界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原理,由于常年进化的结果,变得比较接近于理想完美的程度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们如今所构想的工作原理,都比不上脑部的工作原理。”神经生物学家、中国科学院教授杨雄里通过回答“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脑部么?”,不仅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,也迸发了不少网友对脑科学的兴趣。“哇,听完真的想去研究学习下脑科学了!”一位网友留言。

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如何播放量上十万,账号共发布了27条短视频,总播放量达到450万,粉丝也突破了10万。少年儿童出版社随后与抖音携手,联合推出“十万分好奇”活动,在抖音全平台面向网友征集好奇短视频。海洋里有没有美人鱼和水怪?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会面临哪些?……面对网友千奇百怪的提问,出版社请来了“蛟龙号”潜水器总工指挥崔维成院士、“羲和号”卫星执行总监兼总工设计师陈昌亚教授等专家学者参与到活动中来。

“海怪我没有看到过,但我想美人鱼可能真的会有!”崔维成院长一上来的答案让不少网友惊愕。他进一步通过视频解释:“目前我们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十分少,真正下潜到过的地方可能只占到海洋面积的5%以下,这也意味着好多新奇的物种还有待我们探求。”

截至目前,“十万分好奇”活动的累计播放量早已达到了8.6亿。

背后

院士天团前来亮相
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要视频化,背后的“院士天团”第一时间前来亮相。

已经85岁高龄的海洋地质学家、中国科学院教授汪品先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第六版海洋分卷的主编。在书中,他设置了近300个问题,自己撰写或请相关专家回答。这一次据说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要进军视频版,汪品先率先参与进来。第一条视频,汪品先选择了对“海水是蓝的,但浪花为何是白的”这样一个有趣的小问题进行生动、通俗的解答,播出后播放量迅速超过10万。

“现在科普的方式是不断地改进,不断地创新,短视频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新品种,我算是感受到了。”汪品先坦言,“能跟这么多人对话,心里十分暖。”

像汪品先教授、杨雄里教授一样,半导体化学和元件专家、中国科学院教授褚君浩,同济大学物理学院长吴於人,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等,也都相继参与到了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视频制做当中。

王一院长曾参与编撰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第六版化学分卷,撰写了其中“时间旅行可能吗”“物质的质量从那里来”等问题。他追忆,小时候就喜欢读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这本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探求自然科学的房门,也为日后选择研究数学起到了启蒙作用。如今,他十分高兴“接过了接力棒”,用这部书的视频化来迸发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。

“除了教授和科技界专家学者,未来会有更多视频达人参与到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视频化的工作中来。”冯杰进一步介绍说。

延伸